当今全球信息化时代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IT对应用性能管理方案的需求。组织有越来越多的业务应用运行在全球联网的大网上,BYOD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促进移动性。同样地,云、虚拟化与数据中心整合等全新项目的兴起则意味着诊断并发现问题的能力正在变得日异薄弱。
在这种形势下,为关键服务提供可视化已成为一项严峻的挑战。组织机构必须更加灵活,并投资监控解决方案,才能适应位置无关计算的全新世界。那么,在评估监控方案时,企业应该考虑哪些需求呢?
下面是选择可视化方案时应该考虑的一些因素:
评估最重要的性能
终端用户的应用体验是成败的关键。因此,尽可能测定终端用户系统上使用浏览器的实际性能,这是确定其体验质量的最佳方式。最佳的测试工具必须包含对每项交易记录详细的数据,还可显示每个区域所有用户或每种类型浏览器所有用户的高级数据。帮助IT团队检测应用性能,无论终端用户在什么位置或使用何种平台。
实现企业的全面可视化
由于整合、成本节省或虚拟化因素,应用转向数据中心或者云,为避免可视化受损而快速重新分配监控工具的方法有时候是不可取的。因此,组织机构应充分利用基础架构内嵌的监控解决方案。例如,使用NetFlow方案在整个环境中收集流量数据可以提供所需的应用可视化,无论应用迁移到何处。
灵活部署
随着应用越来越虚拟化并运行在云端,基于应用的性能管理方案有时候会失去作用。因此,部署与应用本身一样灵活的可视化方案非常重要。如果一个虚拟化应用转移到不同的服务器上,那么监控组件也必须能够很方便地随之转移,且不会对可视化造成损害。
性能至关重要
快速解决复杂的应用问题需要大量细节指标。因此,可以高效存储并快速收集相关数据的解决方案非常强大,它可以在几分钟内解决问题,而不是数小时或数天。理想的产品应该拥有人性化的工作流程,帮忙IT团队快速从摘要视图深入到底层指标。而解决方案的好坏也应该在接近真实生产的状态下进行评估。只有通过模拟真实环境,IT部门才能在真正出现问题时对监测方案充满信心。
精确测定性能
能够测定运行中应用程序的性能是衡量任何性能管理方案的重要内容。对于现代应用程序来说,它包含支持Java 和 .NET等构建企业应用的开发环境。这也意味着拥有了测量工具,可提供全面的秒级测量指标,结合低廉的管理成本,不会引起性能问题。
高性能的大数据资料库也是必须的。该资料库必须结合强大的用户界面,后者方便快捷地从监控所有交易的高端视图转换到检测问题代码区域。最后,还需要使用同一方案灵活监控开发和生产应用。
测试关键应用功能
确保关键应用功能正常运行的最佳途径之一是经常测试它。在生产前(测试)或生产中进行自动测试验证应用,确保应用如期运行。这些测试可以简单,可以任意复杂,如果测试出现故障,IT可在终端用户发现故障前处理问题,这是最理想的解决方式。
可扩展性与分析
如您所料,收集运行中应用程序所有业务的信息数据或捕捉同一应用程序的所有网络流量,需要一种可以快速检索的高扩展性数据资料库。遗憾的是,太多的组织机构通过盲目搜索大量数据来发现问题,陷入无望的循环,解决问题的效率低下。相反,全面的分析工具则只监控入站数据,从而提供所需的可视化与扩展性。
支持软件定义网络
随着虚拟化的普及,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有既能了解逻辑网络又能了解逻辑网络与物理架构间关系的工具。
今天,应用无处不在——数据中心,本地办公室,“云”——员工与客户亦无处不在。为了在全新环境下取得成功,企业需要能够将位置与距离转化为竞争优势,同时确保理想的应用性能和最佳客户体验。为了适应新形势,CIO需要全面可视化并掌控应用性能基础架构,无论位置如何。
我们一直都在努力坚持原创.......请不要一声不吭,就悄悄拿走。
我原创,你原创,我们的内容世界才会更加精彩!
【所有原创内容版权均属TechTarget,欢迎大家转发分享。但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以及微信公众号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进行使用。】
微信公众号
TechTarget
官方微博
TechTarget中国
相关推荐
-
联想IT监控中心成功实现网络性能管理:网络团队不再“背锅”
借助Riverbed NPM解决方案,联想IT监控中心成功实现网络性能管理,解决网络故障难以定位的问题,让网络团队不再成“背锅侠”。
-
Riverbed技术观点:2018科技领域九大变化
在新的一年中,中国企业将会有计划按步骤推进数字化转型,并引领世界……
-
Riverbed发布数字体验管理解决方案:支持终端设备是关键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管理用户的数字体验是企业拥抱数字化转型的一个更大的目标,是企业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基础,也将成为任何企业最关键的业务成果之一……
-
本周看点:博科携手Oper8推动云服务交付发展 Riverbed收购Aternity丰富性能监测功能
本周,我们看到了IT厂商更多的合作在一起的消息,这也是业内的一个大趋势,无论是合作还是更为深度的融合(如收购等),厂商都是希望1+1>2,从而让最终用户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