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开放系统互连
开放系统互连(OSI,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是一个有关消息如何在通信网络中的两点之间交换的标准描述或“参考模型”。其目的是指导产品实现者,使他们的产品与其他产品一致。该参考模型定义了在每个通信端的七层功能。虽然开放系统互连在一个定义好的层上维持有关功能方面并不总是严格遵守,但是许多电信产品试图用OSI模型描述自己。作为通信的单一参考意见,给每个人提供教育和讨论的共同基础是有价值的。 开放系统互连是由主要计算机和电信公司的代表于1983年开发的,OSI本来是接口的详细规格。但委员会决定建立一个共同的参考模型,这样其他人就可以制定详细的接口,这反过来还会成为标准。国际标准组织将OSI作为一个国际标准正式采用。 开放系统互连(OSI)的主要思想是,电信网中两端点之间的通信过程可以分为层,每层增添它自己的一套特殊相关的功能。每个通信用户或程序都在配备有这7个功能层的电脑上。因此,在用户间的给定信息中,将有一组数据流通过一端的每一层,然后向下通过计算机的层;在另一端,当邮件到达时,另一个数据流,通过在接收端计算机的层,并最终给最终用户或程序。实际提供这7层功能的编程和硬件,通常是计算机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如Web浏览器)、TCP/IP或其他传输和网络协议的结合;软件和硬件,使您可以把线上的信号连接到计算机。 开放系统互连(OSI)将整个网络分为七层。这七层共分为两组。上面四层用于传输来自用户的信息或将信息传输给用户。下面三层用于将信息传入主机。要传入主机的信息需要通过上面四层,要传入其他主机的信息不需要通过上面四层,而是传入另一个主机。这七层分别是: 第七层:应用层(The application layer)——在这一层确定通信伙伴、服务质量,并考虑用户认证和隐私,确定数据的语法限制。(这一层不是应用程序,虽然有些应用程序可能会执行应用层功能。) 第六层:表示层(The presentation layer)——这一层通常是操作系统的一部分,它将输入输出数据从一种表示格式转换成另一种表示格式。有时也称为语法层。 第五层:会话层(The session layer)——这一层设置、协调并终止应用程序各端的对话、交流。它处理会话和连接协调。 第四层:传输层(The transport layer)——这一层管理端到端控制(例如,确定所有数据包是否已经到达)和错误检查。它确保完整的数据传输。 第三层:网络层(The network layer)——这一层处理数据的路由。网络层进行路由和转发工作。 第二层:数据链路层(The data-link layer)——这一层提供物理层同步,并且为超过5个1的字符串进行比特填充。它还提供传输协议的知识和管理。 第一层:物理层(The physical layer)——这一层在电气和机械级通过网络传输比特流。它提供发送和接收载波中数据的硬件方法。 另请参见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 reference model)。
最近更新时间:2009-11-25 作者:Daniel Kroon翻译:曾芸芸EN
相关推荐
-
如何理解经典的网络管理架构
国际标准组织定义了网络管理的五个功能领域分别是:错误管理;账户管理;配置管理;性能管理和安全管理。
-
网络管理者应该对OSI中的哪一层负责?
在OSI模型的各层中——物理层、连接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中,网络管理者更应该关注哪一层进行手动操作?或者作为网络管理者需要同样关注所有的层?
-
堆栈攻击——OSI网络安全防御
在这一专题中我们将按OSI分层角度探讨网络安全。我们将深入研究OSI堆栈,从物理层开始直到应用层。从分析每一层的漏洞出发,假想攻击这些漏洞的各种可能性。
-
OSI堆栈安全:第7层——应用
OSI模式的第7层是应用层。这是OSI模式的最高层。应用层直接与应用和应用进程相关。在网络安全中,应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