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引起了各界对“多跳网络”的关注

日期: 2014-10-22 作者:Kristen Lee翻译:柳芒 来源:TechTarget中国 英文

随着物联网的迅猛发展,技术人员正在尝试用新的网络架构来处理连接设备数量增加而带来的数据激增。一种方法就是“多跳网络(mesh networking)”。

“多跳网络”是由节点构造的,包括诸如电脑和移动电话这些设备,这些设备全都用无线连接到彼此,然后互相可以通过网络转发数据。数据从一个节点跳到另一个节点,直到抵达目的地。除非所有的节点都发生故障,否则数据总是可用的,如此使得这种网络拓扑结构可靠且可扩展。

尽管“多跳网络”的基本任务和因特网的功能是一致的,都是让元件从网络中获取数据。但是目前实施因特网会比“多跳网络”昂贵得多。

谷歌的开发人员Don Dodge在一封电子邮件中说:“过去30年里,因特网已经发展成了拥有高速度、高带宽、巨大有效载荷(视频,音频等)和高品质服务的产品。于是,因特网也变得昂贵起来,每月需要花费40美元甚至更多。物联网内包含数以十亿计的元件,它们每天甚至每小时都会传送一些数据。虽然现有的因特网可以很容易地实现这个负载,但是也是昂贵的。”

“‘多跳网络’最初是为军事用途开发,后来被用于人道项目中,帮助那些没有能力使用因特网的社区。当保障因特网连接的物理电线和电缆都遭到破坏之后,‘多跳网络’也会变得至关重要。最近,该架构在香港的抗议游行中发挥了作用,参与游行的人们下载了一个叫FireChat的应用程序,它可以让手机相互连接,形成一个临时的互联网。但是该架构还没有得到广泛的部署,只是现在IT圈开始激烈地讨论起来。”

Dodge一直与各种创业公司和企业合作,努力找出实现“多跳网络”的方法。Dodge说,其中一个创业公司采取的方法是“homebases”,人们通过设备内的一个应用程序来传输数据。

Dodge补充道:“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会充当流量的中继器,通过任何连接(Wi-Fi或手机)将数据传递到因特网。”

从本质上说,客户需要订阅一个应用程序,并让自己的设备对其它传输数据的元件开放。

Dodge说:“有时候,通过你手机的数据并不是来自于你的元件,但是没关系,因为数据是加密的。”

Dodge合作的创业公司发现,20个homebases创建的网络可以覆盖整个旧金山,这表明,一万个homebases可以覆盖美国的80%.

因为物联网—这个包含可以和外部环境交流、传输以及互动的嵌入式技术的网络正在成为现实,并会产生潜在的巨大数据流量负荷,所以各界对“多跳网络”的兴趣正在增加。IT咨询公司Gartner预测,到2020年,物联网的连接对象数量将接近260亿。这相对于2009年9亿连接对象,几乎有30倍的增长。

首席信息官们对于“多跳网络”的看法

“多跳网络”是否在企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又是另一个问题。根据Dodge所说,尽管“多跳网络”高效且廉价,但是安全性,数据传输、存储的思想,一个设备专设网络还并没有让每个人接受并理解。加利福尼亚州帕洛阿尔托的首席信息官Jonathan Reichental在一个公寓大楼搭建了一个“多跳网络”,该公寓大楼里的所有居民都同意使用它们的笔记本电脑和其它设备来作为存储和中转数据的节点。

Reichental说:“比方说,你在公寓大楼的底部楼层,想要发送信息给一台放置在公寓大楼第25层的机器。这时你的信息会经过传输路上的所有电脑,但是没有监控管理。这和企业现在使用的网络是非常不一样的,企业里面信息经过的路由,信息的质量,信息传输的速度和信息的安全性都会受到监控和保护。”

Reichental说,最终,“多跳网络”是否被企业采用取决于企业运用“多跳网络”来做什么,部署在何地。例如,一家位于美国繁华城市的商业企业首席信息官可能不会采用这种技术,因为他们可以访问互联网。如果互联网突然故障了,“多跳网络”可能被部署,但是一旦互联网恢复了,“多跳网络”将不再被需要。另一方面,例如,农村地区的首席信息官可能会对“多跳网络”感兴趣;拥有大量土地,需要从土地之外的地方获取数据的食品生产公司也可能会对这种技术感兴趣。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多跳网络”还是因特网的后备,无法替代高速、可管理性强的因特网。

Health Management Systems的首席信息官Cynthia Nustad也认为现在还是“多跳网络”的发展初期。

Nustad在一封邮件里面写道,“就个人而言,我还没看到这种技术投入生产。自组织和管理计算机的概念是有趣的,而且‘多跳网络’的潜在用途十分广泛。但是现在还没有普及开来。”

谷歌的Dodge也同意。他说,这种用于物联网传输的备份网络并不意味着能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或高速带宽。这不是计算机的“多跳网络”,这意味着将数百万的元件连接到因特网中,这才是要点。这也是为什么长期使用因特网的人们不认可这种技术的原因。

我们一直都在努力坚持原创.......请不要一声不吭,就悄悄拿走。

我原创,你原创,我们的内容世界才会更加精彩!

【所有原创内容版权均属TechTarget,欢迎大家转发分享。但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以及微信公众号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进行使用。】

微信公众号

TechTarget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TechTarget

官方微博

TechTarget中国官方微博二维码

TechTarget中国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敬请读者发表评论,本站保留删除与本文无关和不雅评论的权力。

翻译

柳芒
柳芒

TechTarget中国特邀编辑,现就职国内知名银行信息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