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时代到来 安全隐患何在?

日期: 2012-04-23 来源:TechTarget中国

  “广告狂人”这档美剧中描绘了一幅上世纪六十年代广告公司的办公景象:员工们所使用的技术不过是打字机和电话(主要是由秘书室来操作),而这基本就是他们用于提高工作效率的全部设备。员工们每天可能会参加一到两次会议;他们的工作从进入办公室开始,直到下班回家前结束。

  与上世纪六十年的前辈们相比,今天的公司员工在早餐或上班期间所完成的工作量就能超过他们全天的总和。从平板电脑到社交网络,再到网真之类的视频会议系统,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像洪水一样涌入办工场所,因此,员工几乎可以随心所欲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工作,但前提是存在适宜的技术来提供这种连接能力并确保安全性,后者甚至更为重要。实际上,现代工作场所与1960年代最大的区别在于人员更少:去办公室工作的人少了,而且也越来越没有必要。

下载白皮书

  除了来自技术创新的猛烈冲击之外,员工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现在,员工们对设备、社交网络和Web应用的易用性及其工作效率优势已经变得习以为常,而且他们也没有理由不将这些工具应用到工作和娱乐中。工作与家庭之间的界限几乎已不复存在:这些员工会在Facebook上与主管交谈,也会在跟孩子们看完电影用Apple iPad查收工作邮件,而且可能会将自己的智能手机变成迷你工作站。

  对于技术创新和灵活工作方式在公司信息安全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很多企业都表示质疑,并且在某些情况下采取了激进的措施禁止使用这些设备或限制员工访问某些Web 服务,尽管员工们口口声声说这是他们的需要(而大多数情况下,的确如此),这也是意料之中的结果。然而,那些不允许员工利用这种灵活性的企业(例如,仅允许使用公司提供的智能手机)很快就会发现他们无法吸引优秀人才或保持创新力。

  《思科互联世界技术报告》所进行的调查研究(www.cisco.com/en/US/netsol/ns1120/index.html) 记录了全球大学生和年轻专业人士在工作、技术和安全方面的态度变化,而这些群体正是未来推动下一波企业变革浪潮的中坚力量。(虽然工作场所消费设备使用率的提高和随时随地信息访问能力的增强离不开所有年龄段员工的参与,但是年轻群体和新毕业生显著加速了这一进程。)今年的《思科年度安全报告》着重介绍了此次研究的主要成果,既探究了对企业造成的影响,也提出了一些创新策略方面的建议。

  例如,世界各地的大多数 (81%) 受访大学生都认为,他们应该能够根据需要选择设备,无论是由雇主承担费用还是使用自己的个人设备。此外,约有四分之三的受访学生认为自己应该能够将这些设备兼用于业务用途和个人用途。拥有多种设备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全球77% 的受访员工拥有多种设备,如手提电脑和智能手机,或多部手机和计算机。

  一种灵活、均衡的安全方法

  工作场所中消费设备的大量涌入等趋势要求IT员工提供更具灵活性和和创造性的解决方案,既要实现协作技术访问,同时又能够保持安全性。员工们渴望将自己的家用设备带到工作场所之中,有鉴于此,企业需要采纳“使用自己的设备”(BYOD) 愿景,即不论员工采用何种方式访问信息,都能确保网络和数据的安全。

  “现在的IT部门需要为BYOD环境下纷繁复杂的设备提供支持,”思科协作业务部安全架构高级总监兼首席安全官Nasrin Rezai说,“这并不意味着要接受高风险,而是要积极地管理某些风险,以求吸引优秀人才和实现创新。未来将会进入一种新环境,其中并不是所有技术资产都置于 IT部门的管理之下。”

  愿意在利益与风险之间寻求平衡,这一特点表明IT部门在安全问题上展现出了新姿态。企业不仅不能彻底禁止使用设备或访问社交媒体,相反,必须要用灵活性换取员工对可控性的支持。员工们必须做出妥协:他们需要亲眼目睹与IT部门合作的价值,以便能够使用已逐渐产生依赖的工具,并为构建一种新流程打下基础,从而在新技术兴起时更快速地将其引入到工作场所之中。企业及其安全团队所作的另外一个根本性调整在于,认可业务运营的公共性。根据《互联世界》的调查,在年轻一代专业人才和学生眼中,工作生活与私人生活之间的界线要少得多:33% 的大学生表示自己不介意在线分享个人信息。

  IT部门的好消息是,作为促成协作和共享的推动力量,他们将为企业的增长和发展承担更大的责任(而且有望获得更多预算)。“当IT部门能够在工作场所实现这些巨变而不是横加阻碍时,才算取得了成功,”思科副总裁兼首席安全官 John N. Stewart说,“我们不能将精力放在特定的问题上,比如是否允许员工在工作场所使用自己的 iPad,因为这是不可避免的。相反,我们应该着力解决更重大的业务挑战:通过技术建立竞争优势。”

  点击下载相关白皮书:《思科2011年度安全报告

我们一直都在努力坚持原创.......请不要一声不吭,就悄悄拿走。

我原创,你原创,我们的内容世界才会更加精彩!

【所有原创内容版权均属TechTarget,欢迎大家转发分享。但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以及微信公众号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进行使用。】

微信公众号

TechTarget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TechTarget

官方微博

TechTarget中国官方微博二维码

TechTarget中国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敬请读者发表评论,本站保留删除与本文无关和不雅评论的权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