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导向点燃技术创新的“烽火”

日期: 2009-08-20 作者:孟伟松姚传富 来源:TechTarget中国

  编者按:今年,是烽火通信股份公司组建的第10个年头。这10年,是全球通信业快速发展的10年,也是通信技术创新日益活跃的10年,更是产业格局调整、竞争进入白热化的10年。有几多10年前还曾经在全球通信业呼风唤雨的巨头,如今已经沦落到被兼并、收购的地步。而烽火通信,牢牢把握住光通信这一通信主要领域的技术换代和市场发展机遇,不仅在高度开放的中国通信市场站稳脚跟,实现了经济规模的稳步增长和竞争能力的持续提高,而且已经规模进入国际市场,在全球光通信市场凭借突出的技术实力赢得了“光通信专家”的美誉。那么,作为由国家级科研院所组建的上市公司,烽火通信是如何实现从传统研发体系到现代企业研发体系的转变?为什么能够持续保持在技术上的领先优势?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烽火通信股份公司。

  10年前,烽火通信刚刚组建的时候,正赶上中国光网络第一轮的大规模建设,市场形势一片光明,销售业绩节节攀升。谁知不到两年时间,随着全球互联网泡沫、光纤泡沫的破裂,整个市场形势急转直下,烽火通信也遭遇了第一次的困境:老产品卖不动,急需新产品打开局面;生产线任务不饱和,也强烈期盼新的生产任务。而此时,新产品能否快速问市,关键看研发部门。一时间,背负着全公司的期盼,研发部门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同时也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为什么研发拖了整个公司的后腿。

  研发工作,本身就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的工作,有相当比例的科技成果得不到经济回报,因为市场是无情的,再领先的技术如果得不到市场的认可,都将难逃被束之高阁的命运。烽火通信的研发底子来自于武汉邮科院,整个研发机制和体系都带有明显的科研院所色彩,面对高度开放、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特别是在市场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这样的研发体系显然无法适应。因此,据烽火通信主管研发工作的副总裁杨壮介绍,烽火通信从组建之初,就一直在努力解决研发的改革问题。时至今日回顾这10年走过的路,研发工作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观念的转变,二是机制的转换,三是方法的升级。

  观念转变:从“技术至上”到“市场驱动”

  杨壮告诉记者,烽火通信公司刚刚成立时,最大的问题就是思想观念的问题。应该说,烽火的技术人员大多秉承了国家大院大所特有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在技术上一向精益求精,对于技术指标的要求,一向非常严格。因此往往开发出的产品能够达到很高的技术水平。当时中国通信业的一个共识是:在通信各领域中,光通信是中国与世界的差距是最小的。然而就是这样带着很高技术含量的设备,无法满足商品化的要求。

  作为产品,有其功能性、成本、可量产等方面的要求,一个产品的上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最终衡量产品价值的,是市场订单,是客户的认可。因此,烽火通信成立之初,就把转变观念作为工作的重点。市场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研发的需求源于市场,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这些观念,通过长时间的培训、讨论以及各种配套制度、流程的制定,逐步灌输到技术人员的头脑中。

  据杨壮介绍,观念的转变是痛苦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毕竟在院所研发模式下养成的工作习惯、评价体系都需要改变,甚至要考虑到很多从前没有考虑到的细节,例如产品尺寸的微调就有可能带来某一模块的全面修改。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研发工作的面貌逐渐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从公司层面,产品开发重点的确定全部来自于对客户的沟通和需求调研,基础研究的布局也主要考虑未来几年运营商的建设重点。公司要求:产品立项及总体设计,必须包括可信的用户调查报告、竞争对手的产品特征报告和自身产品的差异性报告,否则不予审批。

  在公司领导的带动和相应机制的引导下,研发人员开始参与到与客户的沟通,并且开始关注客户的需求细节;而在研发的起点,公司就要求市场人员和生产人员的介入。因此,在产品层面才需要考虑到的成本、外形、元器件供应能力等因素在研发的过程中就得以体现,“可量产的商品”取代了“技术实现”成为研发工作新的里程碑,“技术上的绝活”和“市场需求”慢慢地融合在一起,极大缩短了产品化周期,显著提高了公司的应变能力和市场响应能力。

  “客户需求就是发令枪”。杨壮说,观念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毕竟客户新的需求不断出现,研发线上的员工们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之路没有“休息站”,更也没有终点。

  机制转换:从“垂直封闭”到“横向开放”

  和中国的其他行业一样,中国最早的邮电行业也具有一个大而全的体系:运营、工业、科研、设计、贸易乃至教育等等,一应俱全。武汉邮科院就是邮电科研体系中的主要机构之一,其研发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的申请、立项、执行、成果鉴定。在相对封闭的垂直结构体系框架内,研发工作缺少与市场的联系,也没有将科研成果进一步转化的动力。因此,每年的科技进步奖评比,武汉邮科院获得荣誉无数,然而真正转化为市场效益的则寥寥无几。对此,烽火通信副总裁熊向峰形容,当时的科研成果是“敲门砖”,自己不能把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但是可以平抑国家进口同类设备的价格,也算赢得了社会效益。

  然而,单凭社会效益毕竟满足不了自身生存的需要,熊向峰对记者表示,企业是要赚钱养活自己的,生存是一切的前提,因此公司成立之初就明确一点,科研成果必须要转化为经济效益,原有垂直封闭的科研体系一定要打破,必须走开放式科研道路。

  熊向峰说,开放式科研道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从源头开放。即不再局限于向国家部委去申请项目,二是要到市场上去找项目。公司上至领导,下至员工,都积极搜集、掌握客户市场需求,把这些信息导入到研发环节,指导研发工作。

  其二,突破原有的封闭流程。过去的研究成果,以通过技术鉴定为终点,现在要在技术鉴定的基础上,选择有市场前景的项目开展产业化工作。

  其三,引入外力,扩大可使用资源。产品研发不必所有环节都自己开发,要善于利用已有的技术成果。同时要积极引入合作伙伴,通过资本、技术层面的合作来降低开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提升产品质量。

  熊向峰表示,开放式科研的内涵很丰富,但归根结底一条,就是利用内部、外部一切有用的信息和各类资源,帮助我们自己提升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

  方法升级:从“会战模式”到“科学管理”

  烽火通信秉承了武汉邮科院在研发方面的雄厚实力,整体的研发实力很强。但是转制成为股份公司之后,研发方面面临着很大的压力,除了既有研发成果要转化为产品之外,还有大量的新的客户需求需要研发部门快速响应。面对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慢半拍就有可能全盘皆输。为此,上市公司成立初期,烽火通信搞了几次“会战”,就是把研发队伍拉到公司之外的一个偏僻场所,专门就某一项目进行封闭式的集中开发。

  会战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包括SDH2.5G等市场需求极为迫切的产品就是会战的一个典型成果。但既然是“会战”,就不是研发的常态,而是应急的一种举措。随着产品的不断丰富,频频“会战”显然不够现实。如何基于现有的队伍提升研发线的“出货率”,只有靠科学管理。为此,烽火通信借鉴同行的先进经验,引入了IPD集成产品开发模式。据杨壮介绍,按照这一模式,烽火通信建立了涉及需求、立项、研发、生产的跨部门、跨系统的协同分工机制,并且建立了各团队内部的工作流程。因此,涉及到产品的每个工作人员干什么、什么时候干、达到什么样的水平等都得到了明确。这样一来,开发周期大大缩短,至少节约了1/4的时间。另外,等产品即将进入市场的时候,相关的准备工作就已经基本就绪了,包括入网证的办理、生产线的调整、原材料的准备,等等。

  据杨壮介绍,在研发领域的选择上,烽火通信经过长期的市场研究和竞争对手分析之后认为,烽火通信不可能与竞争对手进行全系列的产品竞争,但是如果把精力、资源集中在光通信领域,则有可能做出精品,能够形成在较窄产品领域的相对竞争优势。因此烽火提出,要做“光通信专家”,在接入、汇聚、核心等各个层面,提供全面的光网络建设解决方案。在项目的选择上,烽火通信不再争做行业第一,而是看准之后,通过加速度来实现赶超。

  杨壮表示,目前,烽火通信在研究开发方面,已经形成了一支专业化素养很高、积累很丰厚的队伍,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的研发管理办法,同时烽火通信还建立了相应的信息化系统,使得产品在立项阶段就能把目标进行非常细致的分解,使得产品的性能更加贴近用户需求,从而大大提高产品的全面性。

  对于烽火通信而言,研发工作历时10年的改革并没有结束。毕竟在这10年终,无论是观念、机制和方法方面,还有很多亟待改进的领域和细节。但我们相信,学会不断地自我否定、勇于持续地开展创新的烽火通信,能够完成从科研院所到现代企业的转变这一重大课题,也必定能够与时俱进,伴随中国通信行业新的发展谱写更加光辉的篇章。

我们一直都在努力坚持原创.......请不要一声不吭,就悄悄拿走。

我原创,你原创,我们的内容世界才会更加精彩!

【所有原创内容版权均属TechTarget,欢迎大家转发分享。但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以及微信公众号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进行使用。】

微信公众号

TechTarget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TechTarget

官方微博

TechTarget中国官方微博二维码

TechTarget中国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敬请读者发表评论,本站保留删除与本文无关和不雅评论的权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