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优化基础(上)

日期: 2008-12-23 作者:Ed Tittel翻译:曾少宁 来源:TechTarget中国 英文

为什么要进行WAN优化? 对于任何全球性组织尤其是对寻求实现真正的全球覆盖的企业而言,远距离和广泛分散办事处之间的无缝连接是必不可少的。在需要向任何人、任何地方和任何时间提供服务和传输信息时,优化WAN连接是至关重要的。灾难恢复、工作流自动化(操作说明和IT过程自动化)、服务器整合和语音服务都要求精心设计和管理的WAN基础设施能够真正有效地工作,并确保一个可接受的投资回报率。 事实上,WAN优化之所以特别重要的原因有很多,在此我们将对其中一些最重要的方面进行阐述,这些也正是企业和组织对此技术进行投资的原因。

在成本上,WAN连接的花费是阻碍它初始实施以及WAN连接最终尽可能全面扩展的主要因素。W……

我们一直都在努力坚持原创.......请不要一声不吭,就悄悄拿走。

我原创,你原创,我们的内容世界才会更加精彩!

【所有原创内容版权均属TechTarget,欢迎大家转发分享。但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以及微信公众号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进行使用。】

微信公众号

TechTarget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TechTarget

官方微博

TechTarget中国官方微博二维码

TechTarget中国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敬请读者发表评论,本站保留删除与本文无关和不雅评论的权力。

为什么要进行WAN优化?

对于任何全球性组织尤其是对寻求实现真正的全球覆盖的企业而言,远距离和广泛分散办事处之间的无缝连接是必不可少的。在需要向任何人、任何地方和任何时间提供服务和传输信息时,优化WAN连接是至关重要的。灾难恢复、工作流自动化(操作说明和IT过程自动化)、服务器整合和语音服务都要求精心设计和管理的WAN基础设施能够真正有效地工作,并确保一个可接受的投资回报率。

事实上,WAN优化之所以特别重要的原因有很多,在此我们将对其中一些最重要的方面进行阐述,这些也正是企业和组织对此技术进行投资的原因。在成本上,WAN连接的花费是阻碍它初始实施以及WAN连接最终尽可能全面扩展的主要因素。WAN服务可以用于多种不同类型的媒体传输,包括:租用专线、本地环路、帧中继、ATM、DSL、互联网等等。将各种WAN链路和通信集成到一致连贯的企业范围应用仍然是一个挑战,即便是在WAN优化能够使这些链路发挥最大的功效的情况下。

对于实现和支持终端用户网络连接的长期经济高效运行,带宽分配的也是很重要的。同样紧迫问题存在于它们所被应用的任何不间断服务和无障碍通信的地方,因为它们可以促进或破坏业务的进行和实施。最后,支持广泛分布的用户、服务和数据库也是任何跨地理位置的维护、管理和监督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即使这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全球化。这也是我们在接下来的章节中对这些不同的主题进行更详细探讨的原因。

层次结构是WAN优化的主要形式

跨地方与区域并有着复杂拓扑结构的组织往往使用星型辐射(Hub-and-Spoke)体系架构的广域网(WAN)部署。每一个端点位置代表一个嵌齿或辐条(Spoke)用于连接一个以总部数据中心为代表的更大的枢纽中心(Hub)。这些较大的网络可能还包括为数众多的较小的地方或区域中枢站——每一个中枢站都有自己的区域性星型辐射结构网络——并且与许多不同样性的高带宽网络互连。图3.1就描述了这种分布类型,但是必须认识到这种方案中的传输容量和优先级是建立在这个体系结构的基础上的——即,较高的容量(并且是重要的)是依附于地方中枢到中央中枢的流量,而较低的容量(并且是重要的)是依附于地方中枢到分支机构的最外层链路的外出流量。

传统的WAN优化方案来自于这个分层的环境,其中流量优化很容易映射为链路优化。这种系统在中枢位置安排大型的设备(或许多大型设备),而在每个辐条端安排较小型设备。每个辐条端通过一个明确配置的点到点通道(Tunnel)与中枢站通信,而压缩的数据包就是通过这个通道到达传输的最终目的地。终端,又称为分支机构,极少需要进行彼此之间的通信,因此它们能够容忍往返于终端、区域中枢和中央中枢之前的固有通信延迟。图3.1所示是一个典型星型辐射拓扑的网络站点分层结构。

WAN优化基础

图3.1:蓝色连接表示的是在HQ和地方中枢站的“胖WAN管道”,红色连接是地方中枢站与分支机构的“瘦WAN管道”。没有标识的是:所有对于中枢站的远程访问连接。

但是随着WAN技术底层架构的不断发展,基于隧道的分层方法可能慢慢成为一种障碍而非一种改善。对比于更现代的云架构所提供的灵活性、可扩展性和性能(该架构不需要隐式或显式的功能分层),所以星型辐射模型在关系、流量模式,甚至是WAN链路边缘负荷变化时都可能产生问题。组织和企业都已经发现他们开始弃用星型辐射结构而更而愿意使用MPLS云架构了,因为这样可以使他们能在任意终端实现更快的访问,同时可以有更多的网络承载能力可以在流量模式和需求变化时使用(或释放)。

作者

Ed Tittel
Ed Tittel

IT老兵,从事开发、网络咨询、技术培训等逾30年。

翻译

曾少宁
曾少宁

TechTarget中国特约技术编辑,某高校计算机科学专业教师和网络实验室负责人,曾任职某网络国际厂商,关注数据中心、开发运维、数据库及软件开发技术。有多本关于思科数据中心和虚拟化技术的译著,如《思科绿色数据中心建设与管理》和《基于IP的能源管理》等。

相关推荐